您现在的位置是: 寻医养生网>>资讯

湖北大冶:绿电涌动矿区氢能点亮未来

栏目:资讯   作者:叶知秋   发布时间:2025-03-16 07:43   阅读量:10780   

近日,湖北大冶市金湖街道宋晚村姜桥制氢工厂配套的110千伏降压变电站内,随着电力工人合上刀闸,姜桥制氢工厂接电成功,为接下来制氢打下坚实基础。当下,总投资34.37亿元,涵盖光伏发电、绿电制氢、氢储运加等全产业链的氢能矿场综合项目,正以“加速度”重塑大冶能源版图。

姜桥制氢工厂

第一现场:制氢工厂里的“工业心脏”

10日,走进姜桥制氢工厂,蓝白相间的现代化厂房映入眼帘,两个巨大的球形储罐矗立中央,多条运输管道纵横交错贯穿整个区域,16根20余米的避雷针直插云霄。

2023年4月,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落户大冶,由湖北光谷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作为项目核心的姜桥制氢工厂,主体建筑包括制氢车间、氢气球罐、压缩机车间等,是国内首个岩穴储氢技术攻坚工程。

“通电以后,就进入单机调试阶段。”项目施工负责人徐超介绍,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压缩机、制氢设备等单机通电调试,3月下旬进行联动调试,4月初便可生产出第一罐氢气,预计年产氢量可达1800吨。

据悉,姜桥制氢工厂设计采用“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碱性电解槽”的柔性制氢工艺,该工艺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制出的氢气纯度高,能效控制也更好。

“一般的制氢设备一旦启动是无法实时调整的,但我们的设备能根据绿电实时供应量智能调节功率,较传统水电解制氢而言,可以极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项目负责人胡安咏说。

绿能矩阵:矿山上的“蓝色革命”

在姜桥制氢工厂中控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绿氢智慧控制与调度系统,21块显示屏区域覆盖厂区各个角落。

“未来绿氢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智能化操控,员工在中控室电脑屏幕前控制即可。”项目监理单位负责人刘圣民说,中控室可监控到厂区所有点位,无论是厂房内的电解槽,还是厂房外的输氢管线等,哪里出现异常情况,专业技术人员都会立即解决。

作为绿电制氢项目,姜桥制氢工厂采用水电解制氢技术,清水八方可运,绿电从何而来?

“电从空中来!”胡安咏撸了撸袖子,指向项目旁边耸立的高山,抬眼望去,看到的是一座“青山幕墙”——挖掘机在废弃矿山上凿出深邃的框架,数十块光伏板已嵌入悬空山体内,宛如“挂”在山间的黑色绸带。

“改造尾矿堆积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不仅修复生态又创造效益。”胡安咏说,尾矿山周边日照充足,相关专家团队充分利用制氢工厂周边尾矿库日照充足的地理优势,开展“光伏+矿山治理”模式改造,建设30兆瓦光伏电站作为制氢工厂配套工程。通过布设光伏板,将收集到的电能通过降压站输送到厂区配电站,继而驱动厂内各种设备运行。

未来蓝图:氢能时代的“铜都故事”

制氢储氢,终须落脚于实际应用,大冶东综合能源站是大冶市氢能应用枢纽。在项目现场,只见天际蓝的加氢区内,3台加氢机挺拔而立,而充电棚内,7座充电桩与绿色加油区绘制出一幅“能源拼图”。

“能源站目前已具备加氢条件,只等氢气来了,即可投入使用。”能源站项目施工负责人表示,加氢机、储氢罐全部安装完毕,引用的设备采用70兆帕高压加注技术,5分钟就能让氢能公交“喝饱”氢气。

据介绍,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具备油、电、氢“三位一体”加储能力,采用毫米级精准吊装技术,确保65吨重的储氢瓶组与压缩机无缝对接。站内还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管控压力、温度及泄漏风险。未来,这些站点将串联成线,推动新能源交通体系全覆盖。

此外,同样位于姜桥制氢工厂旁的岩洞储氢项目也正抓紧启动,与尾矿山光伏发电项目相映成趣。项目将在矿山山脚处垂直开挖92米,建造一个长30米、直径5米的圆柱形储氢硐室,利用围岩和新型抗氢金属复合材料构成多层复合容器结构,昔日的“生态伤疤”正慢慢蜕变为“能源绿洲”。

随着制氢工厂、综合能源站的加速落地,大冶市上游制氢,下游交通、工业用氢等氢能产业的蓝图构造愈发清晰,不仅加速形成氢能矿场“全环节应用、一体化运行”的产业链闭环,更有望推动大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