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欢为患者做空气波气压治疗
通讯员 宋蓓蕾 文/图
在市中心医院护理队伍中,1999年出生的王星欢既是医院首位护理学硕士,又是轮转科室时患者眼中的青涩新人;既能用五行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焦虑,也会因扎不进留置针而急出冷汗……
入职9个月,王星欢奔波于智能监护仪和传统听诊器之间,书写着新时代护理人的独特篇章。
身为护理人员,王星欢始终将临床实践视为根基。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参与院级护理科研小组,学习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辅助评估患者疼痛等级。结合中医理疗方法,为患者提供睡眠改善建议。
在临床科室轮转时,王星欢重点学习电子护理记录系统的规范操作,利用系统自动核对功能,降低文书差错率,还坚持在交接班时,手动记录患者的情绪状态。他坦言:“扫码查对是底线,但摸到冰凉的输液管时,手应该比任何设备更懂患者的温度。”
有一天,急诊科抢救室,被确诊为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家属哭得撕心裂肺。王星欢注意到患者母亲因过度换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便连忙用纸袋套住患者母亲的口鼻,帮助她调整呼吸,调节情绪,给予安慰和鼓励,这是他在心理护理课上学到的技巧。护理人的核心能力不仅是执行操作,更是用共情化解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危机。
心内科CCU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嗡鸣声时,王星欢正配合老师为百岁老人撤除呼吸机管路。他轻轻握住患者枯瘦的手,进行最后的临终关怀。当最后一根导联线撤下时,监护仪拉成直线,他忽然想起带教老师的叮嘱:“拔管时手要稳,但眼泪要流在口罩里。”
技术在不断精进,却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便掌握镇痛方案,仍有患者要承受癌性神经痛的苦楚;就算可以熟练操作先进设备,依然有人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目睹过家属在楼梯间的无声痛哭,那些无法用听诊器捕捉的悲伤,最终化作他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技术能延长生命的刻度,但唯有共情才能丈量生命的温度。”
“男护士不是‘工具人’,是护理团队的多面手。”在胸心外科,王星欢发现体重较大的患者术后翻身常需多人协作。因此,他主动承担,一个人帮助患者调整体位,翻身拍背事半功倍。遇到血管不清晰的复杂病例时,他会虚心请教高年资护士。
“性别从来不是隔阂,而是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他注意到男性护理人员在急诊分诊台的特殊价值:面对哭闹不止的患儿,男性身高带来的俯视视角能快速捕捉家属焦虑微表情;面对突发躁动患者,沉稳的声线或许比女性温柔劝说更具镇静效果。他深知:“女性护士的细腻是她们的天然优势,比如安抚术后老人时,她们轻拍患者手背的力度总能恰到好处。”
初学留置针时,王星欢会因进针角度偏差导致回血不畅,科室老师手把手教他——有的患者血管短,可以在血管外进针;单手推针、双手推针要用巧劲;面对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管脆性大的,要把皮肤拉紧再下针……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如何在算法洪流中捕捉人性的温度?王星欢的答案藏在监护仪跳动的波形里,那里既有科技的理性脉冲,也有心跳的韵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