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急性心肌梗死预警诊疗技术构建及关键设备研发应用”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于波领衔。他带领团队历经6年构建心梗预警体系,并提出基于斑块病理特征的心梗个体化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已在全国300余家医院实现应用。
找到引发心梗的“高危分子”
冠心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心梗是其最为凶险的致死类型。于波介绍,隐藏在血管壁上的高危斑块往往是引发心梗的“罪魁祸首”。
为了揭开这些高危斑块的“面纱”,于波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涵盖12043例患者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队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化生物样本库。
随着样本数据分析逐渐深入,高危斑块的典型状态也越来越清晰。于波表示,那些最薄纤维帽厚度小于66.7微米、最大脂质角度大于225.7度、最小管腔面积小于3.5平方毫米的斑块,正是引发心梗的“高危分子”——随时可能破裂并引发心梗。
为了更准确地识别高危斑块,研究团队引入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该技术能使成像仪器清晰显示血管内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使医生直观地看到斑块的形态和大小等,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支架植入是心梗的重要治疗手段。不过,研究团队认为支架植入并非是“万能钥匙”。经研究证明,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斑块侵蚀患者和部分非复杂病理特征的斑块破裂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既安全有效,又可避免支架移植的并发症风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打造能看清冠脉腔的国产设备
“在该项目中我们研发了一款设备,将光学和声学成像技术融合,通过一根导管、一次成像,就能全面获取血管全貌、结构和病变性质信息,帮助医生看清冠脉。”研究团队成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病房副主任代建南日前向记者介绍。
该设备是研究团队在OCT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国产高速光声双模同步冠脉腔内成像设备,其成功研发打破了国外垄断。“该设备的成像能力及分辨率等关键技术参数优于国际单模及双模成像产品。”代建南表示。
目前,该设备已覆盖全国30个省,在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弥漫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肾功不全等高危患者中应用,潜在受益患者超百万。
未来,研究团队将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新技术应用于心梗救治。“我们正在构建智慧三级医联体医疗物联网架构,以最终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整合和智能分析。”代建南表示,这意味着无论患者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